中国又称『华夏』,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。中华天朝重衣冠礼仪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曰"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,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"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,被儒家尊为圣人。周礼通过《仪礼》、《周礼》、《礼记》的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,因而衣冠、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,汉服是礼仪的载体。 《春秋左传正义》疏:"夏,大也。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华,夏一也。" 华夏皆谓中国,而谓之华夏者,夏,大也。言有礼仪之大,有文章之华也。中国者,聪明睿知之所居也。万物财用之所聚也,贤圣之所教也,仁义之所施也,诗书礼乐之所用也。"亲被王教,自属中国,衣冠威仪,习俗孝悌,居身礼义,故谓之中国"。《尚书正义》注:"冕服采章曰华,大国曰夏。"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"衣冠上国、礼仪之邦",而"衣冠"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。五胡乱华之时,原先在中原地区的贵族和平民纷纷逃亡到江南,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,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,这一事件史称"衣冠南渡"。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、亲属文化、政治文化、重嫡轻庶、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。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,服饰具有昭名分、辨等威、别贵贱的作用。
"汉服"一词的文物记载最早见于《马王堆三号墓遣册》: 简四四"美人四人,其二人楚服,二人汉服"。 最早的文献记载,是东汉蔡邕的《独断》:"通天冠:天子常服,汉服受之秦,《礼》无文。" ,最早的正史记载见于《汉书》:"(龟兹公主)后数来朝贺,乐汉衣服制度,归其国,治宫室,作檄道周卫,出入传呼,撞钟鼓,如汉家仪。" 直接与汉朝重建的周礼服制体系有关。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"胡服",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之为"汉服"。所以,后来"汉服"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,即汉族传统服饰。在漫长的历史中"汉服"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。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"汉服".到了宋元明时期,一些异族酋长也明确地用"汉服"来指称汉人服饰,如"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,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;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,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" ,元代修《辽史》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"汉服"条。公元1645年,满清入关后,为了毁灭汉族的民族意志,在攻占江南时立即下达"剃发易服令",1645年农历6月15日,颁布剃发令,严令汉族人民剃发,随即在农历7月9日,下令"衣冠悉遵本朝制度",严令在几个月内毁弃汉族服饰,改穿满族服装,违令者斩,绵延了4千余年的汉服文化在满清政府的残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。19世纪中叶开始复兴。
华夏信仰衣裳,即上衣下裳,是汉服中最基本最古老的款式,象法天地,是华夏最高贵的祭服、冕服、朝服的基本款式。"《乾》天在上,衣象,衣上阖而圆,有阳、奇象;《坤》地在下,裳象,裳下两股,皆阴、偶象。上衣下裳不可颠倒,使人知尊卑、上下不可乱,则民志定、天下治矣。"盖衣裳之制始于黄帝,备于尧、舜。"凡服,上曰衣,衣,依也,人所依以芘寒暑也。下曰裳,裳,障也,所以自障蔽也。"衣包括九个部分:领、襟、袂、袪、袖、衿、带、系、衽。衣的甲骨文就是交领衣,襟,禁也。交于前,所以禁御风寒也。汉服中交领既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,地既人道,既方与正;而袖子,其实都是圆袂,既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。所以,领是交领(从一开始的方形的矩领演化过来)右衽;袖是圆袂收祛,都是像一种图腾一样体现了文化的。 素积是裳的一种,又叫素裳,以十五升布为衣,积素以为裳。辟积其要中,使踧,因以名之也。" 「裳又前三幅,后四幅,开两边,露里衣,是以须衽。属衣两旁垂之,以掩交际之处。」 "辟积"的意思是,为行平易,把平铺的裳从底边正中间向上剪开_↑_,然后把中间分开的∧形两边前后缝起来,就成了无裆的袴,方便走路。摆幅越大的裳做出来的袴的摆幅也越大。后来前后两幅布的设计演进为前后各两块对称的梯形布缝成,幅布越多摆幅就越大。素积是皮弁服的一部分,缁布衣,古代军服。《白虎通》曰:"皮弁者,何谓也?所以法古,至质冠名也。弁之言攀也,所以攀持其发也。上古之时质,先加服皮以鹿皮者,取其文章也。《礼》曰:「三王共皮弁素积。」裳也,腰中辟积,至质不易之服,反古不忘本也。战伐田猎,此皆服之。" "诸侯每日视朝,其君与臣皆服玄冠、缁布衣,素积以为裳。《礼》通谓此服为朝服。宴食虽非大礼,要是以礼见君,故服朝服。公食大夫之礼,宾朝服,则臣於君,虽非礼食,亦当服朝服也。" 素积也是君臣的朝服,公视朔之服。
传承体系汉服自西周的衣裳、皮弁服、袆衣、鞠衣、袒衣、袴褶、襌衣、褠衣、裲裆等服制开始,历经几千年的继承,在大唐《开元礼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体系化,按功能分为冕服、朝服、公服、常服。大唐制,天子衣服,有大裘冕、衮冕、鷩冕、毳冕、希冕、玄冕、通天冠、武弁、黑介帻、白纱帽、平巾帻、白帢,凡十二等。公之服,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;侯伯之服,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;子男之服,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;孤之服,自冕而下如子男之服;卿大夫之服,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;士之服,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。其斋服有玄端素端。
周礼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汉服文化就是以周礼为基础,经过汉唐宋明的考证和传承形成的千年不变的体系,且通过儒家书史体系《礼记》、《后汉书·舆服下》、《晋书·舆服》、《宋书·礼五》、《南齐书·舆服》、《魏书·礼志四之四第十三》、《隋书·礼仪七》、《旧唐书·舆服》、《新唐书·车服》、《宋史·舆服》、《明史·舆服》记载下来,男式汉服服制十二等从高到低如下:
服制
分类
首服
服
足衣
配饰
功用
冕服
大裘冕
十二旒冕冠
黑羊裘上衣、下裳
赤舄
十二章。衣,日月星辰山龙华虫;裳,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。
祭天、祀昊天上帝、五帝
衮冕
十二旒
玄衣纁裳
赤舄
九章。衣,山龙华虫;裳,
享先帝;受诸侯朝觐
鷩冕
九旒
-
赤舄
七章。衣,华虫、火、宗彝三章;裳,藻、粉米、黼、黻四章。
享先公、飨(享食宾客)、射(与诸侯射);侯伯、三公
毳冕
七旒
-
赤舄
五章。衣,宗彝、藻、粉米三章;裳,黼、黻二章。
祀四望、山川;子男、六命之卿
希冕[絺冕]
五旒
-
赤舄
三章。衣一章,粉米;裳,黼黻二章
祭社稷、五祀;四命大夫
玄冕
三旒
-
赤舄
一章。衣无章;裳刺黼一章
祭群小祀(林泽、坟衍、四方百物之属);蜡百神、朝日夕月
弁服
爵弁
冕之次。赤而微黑,如爵头然,前小后大。三代以来,皆广八寸,长尺二寸,如冕无旒,皆三十升布为之。
纯衣纁裳
赤舄
缁带、韎韐
宗庙;祝、宗人、宰夫、雍人;九品以上
韦弁
韦弁冠 (皂绢为之)
玄端素裳(袴褶)
兵事;车驾亲戎、中外戒严之服
皮弁
皮弁冠(鹿皮为之)
衣缁麻衣,皂领袖,下素裳(白布衣,积素以为裳)
白舄
缁带、素韠
视朝
冠弁
缁布衣,积素以为裳
黑舄
甸(田猎)
朝服
文官朝服
进贤冠 (缁布冠、儒冠)
[前高七寸,后高三寸,长八寸。公侯三梁,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]
绛纱袍,皂缘中衣。曲领方心
舄
剑、佩、绶
陪祭、朝享、拜表大事
武官朝服
武弁(笼冠)
绛纱袍
乌皮靴
出征告庙
公服
常服
幞头
曲领大袖,下施横襕,束以革带
乌皮靴
三品以上服紫,四品、五品以上服绯,六品、七品以上绿,八品、九品以上青。
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;朔望朝谒、见东宫
士庶服制
深衣(朱子深衣)
缁冠、幅巾
白细布、衣全四幅,裳十二幅,圆袂方领,曲裾黑缘
黑履
大带
士大夫冠婚、祭祀、宴居、交际之服
帽衫
乌纱帽
皂罗衫
系鞋
角带
本军校服,戎事;士大夫交际常服;国子生常服
襕衫
幞头
白细布,圆领大袖,下施横襕为裳,腰间有辟积
带
进士、国子生、州县生常服
皂衫
帽子
衫
处士、庶人
丧服
白帢
白纱单衣
乌皮履
举哀